一、学校沿革
兴化市新生中心小学前身天主堂小学创办于1931年(民国二十年)。天主教堂1921年由德国神甫蓬士宾筹建,1931年司铎李炳麟负责建成后开设学校,专收天主教徒子女入学。名天主堂小学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江苏省政府迁至兴化,1937年(民国二十六年),为解决省政府工作人员子女及避难失学儿童入学问题,在天主堂设立临时小学,先后由金应元,赵戎如任校长,推广至十级,学生300余人.1941年(民国三十年)兴化城沦陷后停办.
抗战胜利后仍名“天主堂小学”,1946年政府将其改为“新民小学”,1948年兴化城第二次解放复名“天主堂小学”,1949年改名“新生小学”。
文革期间改名“新兴小学”,文革后复名“新生小学”。
1954年新生小学为城区中心小学,1956年改为昭阳镇中心小学。
1969年~1978年新生小学由县局管理,78年恢复中心校,校内设初中部,80年—83年初中部为兴化中学分部。1983年县政府批复建立花园中学,新生小学初中部迁址到花园中学。1986年实行分级管理,成立昭阳镇教育管理办公室,新生中心小学隶属昭阳镇。2001年教管办撤消,设教育助理兼中心小学校长。
2003年4月学校通过江苏省教育厅验收被确认为"江苏省实验小学"。2003年8月创办新生中心小学分校--楚风实验学校。[1]
二、大事记
教育
文化大革命初期,学校教育活动丰富多彩。其中“红孩子”宣传队活动更是名扬兴化。曾代表兴化县参加在安丰召开的全国行业攻坚会演出,与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联欢等重大活动。多次代表兴化参加扬州、江苏省演出和竞赛,涌现出一大批文艺人才,不少队员后来成为活跃在兴化文娱界的骨干。
当时的文娱骨干李正华后来考入江苏省京剧院,成为该团主要演员。2003年底曾随中央电视台来兴参加“心连心”艺术团文娱演出。
“红孩子”宣传队的传统剧目为京剧《沙家浜》。当时的负责人之一魏佩琴老师为校史的整理提供了许多照片资料。
“文革”以后,尤其从90年代开始,学校加强德育工作,丰富教育活动,先后举行“爱祖国,爱家乡”系列活动,“雏鹰争章”活动,“新世纪我能行”活动,取得了优异成绩。1998年学校荣获泰州市“雏鹰红旗大队”称号。2001年获全国“创新杯”体验活动奖;获江苏省少儿艺术节舞蹈三等奖。2001年泰州市首届少儿艺术节上,学校夺得舞蹈、演讲、歌咏、书画单项一、二等奖。吴瑞华、毕文健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少先队辅导员,范圣龙被评为江苏省德育先进工作者,袁建被评为泰州市“十佳”辅导员,汤敏被评为全国少先队中队辅导员(2003年)。98年8月,孙澍同学在获江苏省少儿故事演讲比赛一等奖后,赴广州参加在广东电视台举办的全国“花儿与少年”小主持人大赛获得金奖、全国推新人大赛全国“十优”。许欣桐同学担任学校大队长,98年作为少先队员代表出席并应邀主持泰州市届少代会文艺演出,98年在全国推新人大赛中获全国“十优”。2001年8月,许欣桐和朱诗蒙两位学生作为泰州少儿艺术团团员赴澳大利亚演出。
1995年学校排练200人大型团体操——彩球艺术操,多次在市运会开幕式、板桥艺术节等场合演出,获高度好评。2000荣获“泰州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团体操表演奖”。
1996年学校组织昭阳镇首届少儿艺术节——“希望之星”艺术节,在人民影剧院举行盛大演出,市分管教育的领导、各教管办、中心校负责人观看了演出。
1997年学校牵头在城区主干道举行了“迎香港回归”火炬接力长跑活动。
90年起成立“家长学校”,定期给家长讲授家教知识,请家长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和对学校工作进言献策。2000年荣获泰州市“家长学校”称号,2001年荣获“江苏省示范家长学校”称号。家长孙黄勇荣获“江苏省家长”。
2004年上半年起,学校少先队总部在兴化市文联、兴化市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,成立新生中心小学“三月风文学社团”,吸纳学生会员近500名,将学生习作在“楚风月报”发表。2004年第2期《楚风》(兴化市文联、作家协会主办)专题介绍了学校“三月风文学社团”,编发了学生习作10余篇。“三月风文学社团”的成立,丰富了学生生活,提高了学生习作水平。在2004年的“三月风文学社团”的成立仪式上,市关工委、文联、作家协会领导欣然到会,市委宣传部顾跃进部长致贺词。
2004年暑假学校代表兴化市小学组队参加在江苏教育电视台举办的“未来科学家”电视知识竞赛,获团体三等奖。
2004年暑假学校计算机房光纤上网,兴化市家“校园绿色网站”正式开通,市关工委领导、市委宣传部长顾跃进等出席开通仪式。校园绿色网站的建立促进了全市“未成年人严禁进入社会网吧”活动的开展,省关工委、全国关工委对此进行了高度肯定和通报。
[2]